close

法肯豪森將軍.jpg

【法肯豪森將軍,18781966。民國26年(1937年)底日軍在佔領南京之後,急於打通南北兩大戰場。於是在津浦線(今京滬鐵路)南北兩端發動戰爭,希望能強迫國軍在無險可守的徐州進行大規模決戰以殲滅當時已內遷之國府所剩餘的戰力。民國27年(1938年)4月,在山東南部台兒莊,國軍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將軍率部擊潰了日本精銳部隊,並成功殲敵了日軍10,000餘人,這就是著名的「台兒莊大捷」,而這也是抗戰初期,國軍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大陸學者──馬振犢與戚如高教授在兩人合著的:《蔣介石與希特勒──民國時期的中德關係(三民書局/1998.2》中有這樣的記載:「……當時法肯豪森將軍就在前線指揮部協助了我軍作戰指揮工作,他主張採取誘敵深入的方法加以聚殲,他將此戰役與德軍統帥興登堡在1914年秘密包圍俄國軍隊的塔恩堡戰役相提並論,宣稱:『這是我們給敵軍致命一擊的最後戰機』」。但法肯豪森將軍在戰後也為中國軍隊未能按他的計劃乘勝追擊而懊惱。不過臺灣著名德國軍事史專家──傅寶真教授,在他所寫的《德籍軍事顧問與抗戰前的中德合作及對軍事的貢獻》中雖確定了法肯豪森將軍曾經參與「台兒莊戰役」,但卻未對他在戰役中所扮演的角色有任何描述。不過他也為國軍未能在戰役中乘勝追擊提出了解釋,原因就是國軍缺乏足夠的攻擊性武器,貿然追擊反而會使前功盡棄。

另發生在民國27年(1938年)69日的──「花園口決堤事件(位於河南鄭州)」,應該也是早在民國24年(1935年),法肯豪森將軍為國府所規劃的《中國抗日戰備建議書》中的相關建議。在建議書中法肯豪森將軍提出了:「最後的戰線為黃河,宜作有計劃之人工泛濫,以增厚其防禦力」這一建議,但並未規劃實際決堤口的位置。而蔣中正在接到這份建議這份建議書後,曾特別在這段文字上畫了紅線,並在頁眉寫下「最後抵抗線」五個字。事後的研究認為──花園口決堤的確達到阻絕日軍前進的目的,讓武漢戰役被向後推遲了大約三個月,因此為國民政府贏得了更長的戰爭準備時間。但決堤也造成平漢鐵路以東地區的洪水泛濫,不但淹沒良田上萬畝,還造成許多無辜百姓因此喪生或無家可歸。目前這些《建議書》都保存於南京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內。

摘錄自《衛國戰士的搖籃~三軍官校的草創與沿革》1【黃埔英雄,赴湯蹈火——陸軍官校簡史】增訂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賈/賈忠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