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同樣一段話,兩種寫法,代表兩種意義。

第一、臺灣總督府在19113月通過陸軍大臣請示天皇:是否能將開拓台灣有功的台籍死難者牌位迎入在靖國神社內合祭,但遭天皇否決。為此台灣總督府在1928年(昭和三年)於現在的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教育資料館南海學園」內(當時為苗圃)建了「建功神社」來祭祀為日本犧牲的日本與台灣烈士。社內共合祀15,691位為治理台灣而因公殉難者,其中『只有』3,530名台灣人。

第二、臺灣總督府在19113月通過陸軍大臣請示天皇:是否能將開拓台灣有功的台籍死難者牌位迎入在靖國神社內合祭,但遭天皇否決。為此台灣總督府在1928年(昭和三年)於現在的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教育資料館南海學園」內(當時為苗圃)建了「建功神社」來祭祀為日本犧牲的日本與台灣烈士。社內共合祀15,691位為治理台灣而因公殉難者,其中台灣人『多達』3,530名。

灣是在1895年甲午戰爭之後才正式成為日本的殖民地。隨著統治基礎愈來愈穩固,臺灣總督府在19113月通過陸軍大臣請示天皇:是否能將開拓台灣有功的台籍死難者牌位迎入在靖國神社內合祭,但遭天皇否決。為此台灣總督府在1928年(昭和三年)於現在的台北市南海路的--「國立教育資料館南海學園」內(當時為苗圃)建了「建功神社」來祭祀為日本犧牲的日本與台灣烈士。「建功神社」不但是全台第一座專門祭祀治台有功的死難者的神社,也是第一座完全使用鋼筋混凝土構築的日本神社,這是一座結合中、日、西三種不同建築風格的日本神社,雖說是鋼筋混凝土建築,但主殿仍然保留了傳統日本神社的木製構造。社內共合祀15,691位為治理台灣而因公殉難者,其中只有3,530名台灣人。直到二戰末期的1943511日「特別志願兵制度(台灣是由海軍志願兵開始)引入臺灣之後,日本才不得不允許戰死的臺灣人與朝鮮人……能與日本人一樣進入「靖國神社」合祭,會這樣改變,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藉此來灌輸與加強台灣人的愛國(日本)意識。雖說「建功神社的實際地位與台灣總督所指定的護國神社──「台灣護國神社(目前已改建為圓山忠烈祠)」相當,凌駕於縣社之上,但其社格卻僅為無格社而已,不過就因為其地位特殊,因此每逢建功神社例祭時,全台各地都會同時舉行遙拜式。1945815日,本無條件投降後,台灣由中華民國政府收回,之後神殿的大部分擺設均被拆除,原神社的主建築物──拜殿及本殿,最早是改成國立中央圖書館,現在則是國立教育資料館南海書院之「南海藝廊小天壇展場」,原有神社的圓頂,已經加蓋變成了傳統中國天壇式的屋頂。日據時期日本官方於台灣各州廳所認定的神社有68座,其中38座是在1937年至1943年間所興建的。但若將其他非官方認定的神社或神社之遙拜所算在內,則全台神社的總數超過200座。對日本人來說,廣建神社具有教化台灣人的重要目的,是總督府推行「皇民化」政策的一個重要環節。

建功神社1.jpg

1931昭和六年)年的建功神社,此神社為當時的台灣總督府土木局營繕課長井手薰(Kaoru Ide18791944)所設計,建功神社的樣貌打破一般對傳統日本神社的印象,其中最具衝擊性的是有著西洋式圓頂的社殿,而神社前的鳥居也建成類似傳統中國牌坊之樣式。另外由於台灣的濕熱氣候與日本乾冷不同,因此井手薰在台灣所設計構築的建築物,均捨棄日本常用之木材,改用鋼筋混擬土以避免白蟻蟲蛀等問題

建功神社2.jpg

建功神社全境之鳥瞰圖,途中最右邊的那條直路,目前應該大部分都為南海路,神社對面為「臺北州立臺北第一中等學校」,現為「台北市立建國中學」】

DSC04256.JPG

【台北市立建國中學】

建功神社3.jpg

【原建功神社之主殿】

建功神社4.jpg

建功神社主殿目前已改成為國立台灣藝術教育館之南海藝廊小天壇展場,此處在20136月被台北市政府指定成歷史建築,日據時期的建築只保存了神社的圓頂大廳部分。日本投降後,原本屬於神社的──鳥居、側邊的廊道都被中華民國政府拆除,現存可見的建築式樣是在1960年改建後的樣貌,其中最顯著的是神社本殿圓頂式屋頂被改建成覆黃瓦的圓形攢尖頂,因其樣貌被認為與位於北京天壇的「祈年殿」相類似,故又俗稱為「小天壇」。其後方有一座仿中國宮殿式建築就是在1960年增建的

 

摘錄自《你不知道的日本故事》20)靖國神社的前世今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賈/賈忠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