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除了傳統陸海兩軍的爭鬥外,陸軍在創始之初其內部就因舊有的籓閥派系而相爭不已。最早兩個被俗稱為──鄉土派(即:籓閥派系)的代表人物,分別是由田中義一(Tanaka Giichi,1864~1929)領導的長州派與上原勇作(Uehara Yusaku,1856~1933)領導的薩摩派。隨著時間不斷的演進,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陸軍內部鄉土派色彩逐漸淡化,取而代之的是──以人事與私誼相結合的系統派別,其中出自田中系的宇垣閥(派)掌握了軍政部門,反宇垣的上原系則是佔據了軍令部門。宇垣一成(Ugaki Kazushige,1868~1956)於1924年接任陸相,在其執政的7年間,宇垣閥(派)透過一連串的裁軍行動,逐漸壓制住了其它派系勢力。不過在經過1931年的「三月事件」、「十月事件(又名:錦旗革命事件)」、「滿洲事變(即:九一八事變)」後,屬上原派的荒木貞夫(Araki Sadao,1877~1966)成功奪下陸相之位宇垣閥(派)一一遭到拔除,荒木派不論優劣的大批進入權力中樞,這種唯派系任用的極端人事制度,更加劇了陸軍內部的對立與衝突。1934年,荒木因主張──立即發動侵蘇戰爭遭到內閣反對而不得不以生病為由,提出辭呈。後由林銑十郎(Hayashi Senjuro,1876~1943)接任陸相之位,原本被逐出權力核心的宇垣派趁隙崛起,為了擴充勢力,兩派後來分別與不同主張的國家改造運動結合轉變成──「皇道派(荒木派)」與「統制派(宇垣派)」。其中「皇道派」雖被逐出權力核心,但仍舊掌握了軍令系統,同時因其激進的出兵主張,得到了低階將領的支持。而「統制派」雖在新任陸相林銑十郎的支持下進入權力核心,但因斷層過久,因此成了佐官級(即中階之校級軍官)革新派軍官聚集奪權的最佳工具,在靈魂人物──永田鐵山少將(Nagata Tessan,1884~1935,畢業於陸軍士官學校第十六期)的領導下,「統制派」佔據了有實質權力的軍政部,並和內閣裡的經濟官僚與民間資本家結合,主要支持者包括後來的首相東條英機(Hideki Tojo,1884~1948,畢業於陸軍士官第十七期)、池田純久1894~1968,畢業於陸軍士官第二十八期,後升至中將)等人。他們主張:日本還沒有做好與西方國家對抗的準備,因為日本的工業化程度不夠,應該要加快在1936年前完成工業化改革,在此之前日本不但不能與蘇聯為敵,甚至還必須想辦法要與蘇聯簽訂互不侵犯條約,爭取時間來充分消化滿州。簡單的說:「統制派」屬緩進的穩健派,堅持實行統制經濟,由軍部隊國家施行改造,主張南進論、以英美為敵。

「皇道派」則以小畑敏四郎少將(Toshishiro Obata,1885~1947,畢業於陸軍士校第十六期,後升至中將)為首,主要支持者包括岡村寧次少將(Yasuji Okamura,1884~1966,畢業於陸軍士校第十六期,後升至大將)、鈴木率道(Suzuki Yorimichi,1890~1943,畢業於陸軍士官第二十二期,後升至中將)等人,他們擁戴的是前陸相荒木貞夫大將。荒木貞夫界定「皇軍是正義之師」,宣揚天皇為中心主義,因此所謂的「皇道」指的就是:「維護、擁護皇德」。由於在日文中──「皇道」和「行動」、「皇軍」和「行軍」的發音相同,所以「皇道派」就被人稱呼為「行動派」,「皇道派」因此吸引了許多激進的青年軍官,他們主張盡速採取激烈的行動來改變國內的政治,實現軍人專政的終極目標,並立即北進消滅蘇聯。

不過更多的資料顯示,兩派的對立除了受到高層的煽動與利用外,其實雙方還是覬覦「滿洲事變」後迅速增長──每年高達100萬日圓(約等於2005年的70~80億日圓,當時1美元約可兌換102日圓)的龐大機密費,同一時期海軍的機密費也不過20萬日圓而已。不管如何,兩派各執一詞互不相讓,終於演化成兩派的血腥殘殺。

先是「皇道派」的幹將相澤三郎中佐(Saburo Aizawa,1889~1936,士官學校第二十二期畢)刺殺了「統制派」的核心人物永田鐵山少將(後被追贈為中將)。一連串的動亂與衝突最後引爆了1936年(昭和11年)2月26日的「二二六事件(Niniroku Jiken,又名『帝都不祥事件』或『不祥事件』」)。當時屬於「皇道派」的安藤輝三大尉、村中孝次、磯部淺一等20多名青年軍官率領即將移駐中國東北的第一師團步兵第1聯隊、第3聯隊與近衛步兵第3聯隊、野砲兵第7聯隊……等1,500多名士官兵,發動政變,他們以當時的日本政府腐敗,喊出「昭和維新」、「尊皇討好」等口號──高揭反財閥、反官僚體制、廢內閣、籲求天皇親執大權為職志,企盼天皇能頒敕令、彰義行、開新政。他們不但搗毀了政治立場中間偏左、標榜自由主義的《朝日新聞社(The Asahi Shimbun)》,同時也襲擊政府高官們的住宅與政治中心,殺害了內大臣──齋藤實(Saito Makoto,1858~1936)、大藏大臣──高橋是清(Takahashi Korekiyo,1854~1936)、教育總監──渡邊錠太郎(1874~1936,陸軍士官學校第八期畢),另外還造成侍從長──鈴木貫太郎(Suzuki Kantaro,1868~1948,戰爭末期替天皇起草《終戰詔書》即「玉音放送」)重傷,首相──岡田啟介(Okada Keisuke,1868~1952,畢業於日本海軍兵學校第十五期)則因其內弟松尾傳藏代死而逃過一劫。之後叛軍還佔領了──內相官邸、東京警視廳……等地,造成日本社會極度的恐慌,東京還因此宣布戒嚴。事件結束後,被槍決與判刑關押的均為基層連隊的幹部,而「皇道派」勢力也被清除出權力核心。但是那些是隱身於幕後的軍部大人物不僅逍遙法外,反而還因此得到更多的權力,他們順勢要求內閣裡的陸相、海相的職務都必須由現役的高級將領擔任,從此內閣就成了軍部的禁臠與決策的背書機關。在這些軍頭的指揮下,日本向外擴充的力道迅速加大,隔年(1937年)就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

摘自拙著《你不知道的日本故事》之(6-11)【陸海軍內訌導致日本戰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賈/賈忠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