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592年與1597年日本兩次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史稱萬曆朝鮮戰爭稱:「壬辰戰爭」)日本稱為「文祿、慶長之役」;朝鮮則稱為「壬辰倭亂」或「丁酉再亂」。兩次戰役時間長達7年,要不是明朝派出大軍支援,朝鮮恐怕早已亡國最後是在豐臣秀吉病歿才結束這場惡戰。在戰役當中朝鮮王國幾乎完全毀於戰火之下,不但被日本搶走大量文史典籍,另外還被擄掠了十多萬朝鮮技術工匠與儒者到日本,像製作高麗陶瓷工匠就因為被擄走過多,使得著名高麗瓷的製作工藝幾乎失傳而由中國傳到朝鮮的活字印刷術也是這個時候被引入了日本。最後這些朝鮮俘虜都融入日本,自然大大的提升了日本的近代工藝技術,就因為這樣,壬辰戰爭又被稱為「陶瓷器戰爭」或陶匠戰爭。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被稱為「日本瓷器的陶祖」、「有田陶器的創始者」的朝鮮陶工李參平…………到明末清初時,因為清政府為對抗盤據在台灣的鄭成功因此實行海禁,再加上中國製造瓷器的重鎮景德(「景德」為北宋真宗1004年以其年號所賜之地名遭到戰火破壞而導致中國無法正常出口瓷器,於是原本專門外銷中國瓷器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註15開始將仿製景德鎮的日本「有田燒」作為代替品出口到歐洲……由於出口到歐洲的「有田燒」都是從北九州佐賀縣伊萬里(いまりし)港裝船出海的,所以在歐洲的品牌就成了「伊萬里燒(……根據估計從16591689年的30年裏,每年都有好幾萬件的「有田燒」銷往歐洲、甚至是東南亞。不過為了抬高價錢,許多日本瓷器還在瓷器底盤上加上中國皇帝的年號,冒充中國貨外銷,因為對歐洲客戶來說,Made in China」就是品質與售價保證的標章。但當1683年康熙皇帝下令重建景德鎮窯後,仍然使用舊朝鮮時代落後燒製技術的「有田燒」,由於整體工藝遠落後於中國的燒瓷技術,再加上荷蘭分別在16651666167216744年間兩度與英格蘭交戰,16721678又與法國發生戰爭,等戰事告一段落,景德鎮已經恢復元氣………不但逼得日本瓷器退出歐洲市場,連帶的物美價廉的中國瓷器(只有14日本瓷器的價格)還回過頭來強勢橫掃日本市場,打的日本瓷器業潰不成軍。李參平歸化日本之後改名為金ヶ江三兵衛(かねがえ さんべえ,?~1655),目前其直系子孫仍然在從事陶瓷工作,已經在日本繁衍了十四代……不過根據日本人自己的考據,到底李參平當時帶來的是單純的製瓷技術還是也包括了工藝繁複的青花瓷,這仍有許多疑問未解!在近代史上,有關「李參平瓷祖説的源頭其實是幕府末期佐賀藩士久米邦武(Kume Kunitake18391931,位於東京的「久米美術館」就是紀念他而創設的)博士受藩主鍋島家指示而提出來的。很多日本學者對這說法其實是很不以為然的,他們認為:就當時朝鮮人所建的瓷窯是絕對燒不出如此漂亮的青花白瓷的。日本知名中國古陶瓷器研究專家、《支那陶磁源流考/匋雅堂,1922年出版》的作者中尾萬三(なかお-まんぞう,18821936)在1932年(昭和6年)三月號《陶瓷》雜誌上就曾撰文指出:「從有田窯實際發掘出的青花白瓷(註17來看,與其説是(朝鮮)李朝風格的染付(そめつけ,為日本陶瓷界對中國青花瓷器的稱呼,還不如説更似明代青花;説是李參平技藝所為,卻呈現一派景德鎮模樣。誰有這個能耐運用先進發達的景德鎮製陶技藝?」。而大正、昭和前期日本文樂(為日本「人形劇(木偶戲)人形浄瑠璃的代稱)研究家兼戲劇評論家的石割松太郎(18811936)早在1932年(昭和6年)75日於大阪《朝日新聞(Asahi Shimbun)》上發表一篇名為《誰是瓷祖》的文章也指出,在日本被稱為「祥瑞」的染付(青花)名瓷的傳承譜系並非以李參平為鼻祖的朝鮮系,而應該是由一位生活在江户(16031867)初期的陶工伊藤五郎太夫從中國景德鎮學習之後帶回日本的;也就是說,石割松太郎「否定了朝鮮陶工李參平是日本陶祖的論斷,他認為日本青花瓷器的技術源頭是中國的景德鎮」。2年後石割松太郎更進一步發表專書《祥瑞研究》以更嚴謹的證據來佐證--日本青花瓷技術絕對是來自中國,而非朝鮮。只可惜石割松太郎在這些研究尚未完成之際就在19367月過世,享年56歲,其研究就此中斷,實在可惜。

 

有田燒.jpg

1999年時,「有田燒」為紀念日本與荷蘭交流400年,以日本古畫上的荷蘭人為圖案所製成的茶杯

摘錄自《你不知道的日本故事》之(9【簡單看看 日本人是從哪裏來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賈/賈忠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