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最諷刺的是,日本能擁有被人稱頌的現代戶政與警政系統,當年就是為了要補足兵役員額而下的苦功(徵稅是附加目的)。歷史顯示,即使如此努力,在十九世紀80年代以後,日本逃兵的數量卻依舊居高不下。後來是隨著愛國教育(如1878年與1882年分別頒布的「軍人訓誡」及「軍人敕諭」)的深入民心與設置憲兵、警察這樣的監視單位,逃兵數目才逐漸降低,但卻無法完全根除逃兵問題。尤其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稱為「潛入者」的「前線逃兵(現地逃兵)」,總數仍然超過千人。】

 

倒幕時期,所謂的明治政府軍,其實只是由各倒幕各籓的舊武士、籓兵(私兵)組成,是基於「地域」與「派系」所組成的雜牌部隊。幕府被推翻之後,如何汰舊存菁,是個令新政府頭痛的問題。1869年(明治二年)7月,明治政府將「軍務官」升格改組為「兵部省」。由小松宮彰仁親王Prince Komatsu Akihito18461903)擔任名義上的首腦,實際負責政務的是擔任兵部大輔(國防部副部長)的大村益次郎(Omura Masujiro18241869)。大村益次郎是日本近代軍制的創始人。他雖從未出國留學過,但透過自己不斷的進修,通曉了歐美當代的各種新式軍制。他非常積極改革日本近代軍制,提出了許多改革方案,努力建設一支近代化的軍隊。特別是他的徵兵論--建立一支包括一般平民的國民軍,取消武士在軍事上享有的種種特權,實行近代義務徵兵制。但這些改革措施卻得罪了許多舊士族,他們認為大村益次郎剝奪了他們最後所擁有的特權,因此部份激進派計畫要暗殺他。1869年(明治二年)9月,大村益次郎在視察完京都的軍事設施後,傍晚於下榻的旅館內遭到兩名不滿改革的──保守武士與長州奇兵隊隊員殺成重傷,後雖緊急送往大阪醫治,但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而於11月初過世,享年46歲。而他整頓日本軍隊的理想之後就交給了山縣有朋18381922來繼承,卻讓山縣意外贏得日本現代陸軍之父的美名,卻也正式開啟了長州藩軍人控制陸軍的惡例。最特殊的是,在日本於1937年後發動中國與亞洲的侵略戰爭後,由於大村生前主張--全民皆兵,因此成為日本政府總動員的最佳範例,於是將其事蹟拍成電影而到處宣傳。

1870(明治三年)1月,1,700多名在倒幕戰爭擔任主力部隊的長州奇兵隊,因賞罰不公與裁撤的問題憤而集結攻擊山口城,由於這些都是身經百戰的精銳戰士,很快的他們佔領了當地的政府機構,並與不滿政府的農民與商販結合,四處洗劫官衙與倉庫,幾乎釀成一場大型動亂,後來在木戶孝允的調度下,才平息了這場暴動,要如何建構一支屬於國家的軍隊,成了明治政府的當務之急。

1871(明治四年)3月,山縣有朋、岩倉具視西郷隆盛與木戸孝允從倒幕陣營中,三個最具實力舊籓--長州、薩摩、土佐的武士選出6,200人編成了直屬天皇的「御親兵」(Imperial Guard),其中主力為步兵,另外還有少數砲兵與騎兵,日本近代軍事制度就由此開始。1872年「御親兵」被改稱為「近衛兵」,這就是後來「近衛師團」的前身。

1873年(明治六年)日本正式頒佈征兵法,全面實施全民皆兵的制度,但當時卻有許多漏洞可以免除兵役(製造逃兵──即脫走),例如:

1)身高不足155公分者(明治8年起改為不足150公分)、身體虛弱及殘障者;(2)官吏、特定學學生、出外留學者及軍校生;(3)戶主及其繼承者、養子,還有家族中具有特殊關係者(如獨子、獨孫、養子、家中主要的經濟支柱……);(4)罪犯;(5)能繳交270円(Yen的代(理)人費者(當年1石米價格為480錢/如後之說明)……或是戶籍位於北海道、沖繩者(這裡屬於新的殖民區)……均能合法的免除兵役。以1876年(明治九年)的徵兵資料來看,當年日本全國20歲役男(有戶籍者)的總數為:301,259人,當中符合免役的人數是:249,773,全國的免役率竟高達82.9%,再加上之後的兵役體檢,實際編入部隊的總人數只剩下18,069人,全國的平均編入率約為6%,也就是說當年每100個役男最後能通過體檢而入伍服役的人只剩6名。為此在明治初年頒布的《軍隊手冊》中特別加記了--「有凡是逃兵必遭神處罰」的字句,但仍然無法喝止日趨嚴重的逃兵問題。

摘錄自《你不知道的日本故事》之(6有關「明治維新」的14個另類觀點

為了杜絕弊端,到1883年(明治十六年)廢止了繳納金錢就可以免除當兵的不合理規定,主管機關嚴申任何人不管有天大的理由,都必須應召入伍當兵,但這一年逃兵總數卻高達21,000人,較前一年增加了2,700人。除了個別單位的逃兵問題外,最誇張的還發生過集體逃脫的案例。1887年(明治二十年)駐防於仙台第二師團的20名砲兵竟集體棄職逃跑,雖經過軍警單位的嚴加追緝,絕大多數的逃兵仍然消失的無蹤無息。為了能不當兵,當時許多教導民眾規避兵役的書都成了市場的超級暢銷書。後來隨著愛國教育的深入民心與設置憲兵單位,軍紀得到貫徹之後逃兵數目才逐漸降低,但卻無法完全根除逃兵問題。尤其在太平洋戰爭期間,被稱為「潛入者」的「前線逃兵(現地逃兵)」,總數仍然超過千人。而在二戰前日本最高的紀錄的逃兵為--1914年(大正三年)從廣島部隊(板垣征四郎Seisirou Itagaki18851948/在193731日接第五師團,因此又被稱:「板垣師團」)逃走的松本喜太郎,到1945年日本投降為止,他總共逃了31年,在戰後他為了求萬全,又繼續失蹤了15年才申請恢復原來的身分。

從上面的案例來看,戰爭時期被右翼日本人稱頌的:紀律嚴明的『皇軍』與『無敵皇軍』的聲譽,其實是個從來不存在的神話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賈/賈忠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