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拜「牡丹社事件」的影響,清廷體認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因此不但於18745月下旬派遣船政大臣沈葆楨以巡閱為名來台,主持台灣海防及對各國的外交事務。同時也先調派淮軍最精銳的武毅銘軍(劉銘傳部)13及總兵張其光、吳光亮等洋槍隊及粵勇總共8,000多人赴台,分批進住鳳山附近,就近監視屏東日軍的行動。另外也加派水師兵艦6艘長期停泊於澎湖,到1886年則乾脆於台灣建省。沈葆楨來台之後立即在瑯橋設縣築城,而這就是現在的恆春古城。另外沈葆楨也奏請朝廷「開山撫番」,獲准之後他分別派遣官兵修築北、中、南三條通往台灣東部和內山的道路,藉以打通台灣東西兩地,鼓勵漢人入山拓墾,並解除限制漢人渡臺、禁止漢人入原住民活動區及禁止漢人娶原住民為妻等不合時宜的禁令。同時也藉由道路的開闢,派軍進入山區撫蕃,並藉助教化導入農耕與人文教育,改變原住民的部分生活習慣,積極推動「化番為民」政策。其中「北路」是由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於清朝同治13年(1874年)年時奉令率兵,開闢蘇澳至花蓮奇萊之間的道路,這條道路,就是著名的「蘇花古道」,但由於原住民的反抗,因此才完工約1年就被荒廢,直到日本人佔據台灣之後,為討伐花蓮一帶的高砂族因此在蘇花古道沿線開鑿新的理番道路,最後才將其拓寬為可供車輛行駛,於1932年(昭和7年)完工,命名為「臨海道路」,也就是今日蘇花公路的前身。另中路為現今之國定古蹟的八通關古道──由南投縣竹山鎮(原彰化林圯埔)越過中央山脈到花蓮縣玉里鎮(舊稱「璞石閣」),也是今天的新中橫公路的基礎,全長約150公里,是由總兵吳光亮帶著千餘名粵籍官兵所組成的飛虎軍所開鑿完成的,只可惜才開通沒多久便被廢棄不用。至於南路是由高雄鳳山通往卑南,但現在也已荒廢。後由日本人在1935年(昭和10年)重新構築--屏東楓港到台東大武的「南迴公路取代。沈葆楨在台灣的這些積極開發作為,為此後台灣的建設奠下基礎……

 

摘錄自你可能不知道的台灣近代故事》之第一篇李仙得──美國擴張主義的馬前卒~是日本「大東亞共榮圈」的設計者、還是日本帝國主義的代罪羔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賈/賈忠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