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年八田與一(Hatta Yoichi18861942)在設計與施工-嘉南大圳與烏山頭水庫時有許多疏失;比如,引水渠道沒有使用水泥做內面工程,結果造成水資源的大量滲漏,根據民國48年(1959年)的資料顯示,當年漏掉的水約等於烏山頭水庫之蓄水量。而烏山頭水庫供給的水含沙量過高,使用不過7年,烏山頭水庫竟已淤積一成,這使得中華民國政府來台之後,不得不興建「曾文水庫」來進行補救。另水庫完成後號稱灌溉區域可達15萬甲,但實際供水卻不及13,因此只能以「三年輪作」的方式-即「一年水稻,一年甘蔗、一年雜作」。因此八田根本沒有後來文獻上所過度稱頌的功績,也就是說有嘉南大圳有今天的功效其實是台灣光復之後-政府與歷任台南縣長(例如第3任及第4任臺南縣縣長胡龍寶先生/19101997;台南善化人,就花了不少時間改善嘉南大圳)的重新整治之功,也才使得台南縣由日據期間,為全省南北中各地區生產能力最低的地位,一下子轉成農業甲等縣-農業增產比率高居全台之冠!最重要的是,194258日,八田被日本陸軍省聘為「南方開發派遣要員」,奉命前往菲律賓進行棉作灌溉設施調查,也就是準備再去菲律賓建設另一個嘉南大圳,好藉此掠奪當地的農業資源。但其乘坐的「大洋丸」途中遭美軍潛水艇擊沈,日本投降後八田夫人(外代樹)跳入烏山頭為亡夫殉情自殺,再加上日後-「藉日諷(批)中」的獨派刻意誇大其功勳,因此造就了現今八田與一及日本統治者為台灣無私貢獻的殖民神話。  

1925年日本稻作專家磯永吉(18861972)在台灣以日本種稻米與台灣本土的「在來米」雜交出適合台灣耕種-高黏度的「蓬萊米」,大大提高台灣稻米的品質和產量。只是日本人在台灣推動稻米增產改良,目的只是為解決母國的糧食荒,而非以改善台灣人的生活為要旨。因此一直到戰爭末期台灣還有超過一半產量的稻米被輸出到日本,根據日據時期台灣灣總督府米穀局編輯的《台灣米穀要覽》顯示,在19051909年間,台灣人每年平均消耗糙米1.11日石(1日石等於約180.39公升),其後逐年減少直到193519380.83日石,盛產稻米的台灣每人的食米消耗量,竟然因為稻米盛產而減少了14,吃不飽當然就只能以番薯來果腹。正所謂「日本人吃米,台灣人吃番薯簽」的「饑饉輸出」或「飢餓移入」。也因為吃不飽,在日本佔據台灣的50年間,在1908年之時,全台灣還有27.2歲的平均死亡年齡,結果到稻米生產高峰的1938年時,台灣人的平均死亡年齡竟下降到23.2……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老賈/賈忠偉 的頭像
    老賈/賈忠偉

    jgchia的部落格

    老賈/賈忠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