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實佛教在初創時,並沒有成文經典,所有教義都是由釋迦牟尼口述或是靠弟子相互口傳的。我們所見的經典是在西元前一世紀才陸續問世的。同時佛教在最初的傳播時期,是禁止為釋迦牟尼(釋迦為印度古族民,牟尼為稱讚之號,合解為──釋迦族的聖者)塑像膜拜的。當時佛教徒是用──法輪、寶塔(佛塔)、菩提樹(釋迦牟尼成道之處)或釋迦佛之腳印來作為教義象徵的。至於為佛陀或菩薩大規模造像則是到「犍陀羅文化(Gandhara)」興起之後。犍陀羅是古梵文的音譯,其位置在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和阿富汗一帶。居住在這裡的主要民族有被匈奴從敦煌與祁連山之間趕來的大月氏(小月氏仍留在原地)與大夏。西元前六世紀,波斯征服了──亞述、巴比倫、大夏等地,傳至大流士一世(西元558~前486),波斯疆域更擴及了犍陀羅一帶。到了西元前四世紀,來自馬其頓的亞歷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西元前356323)西征,馬其頓遠征軍不但擊破波斯,還推翻了大流士三世,征服整個波斯帝國。之後踏平巴克特里亞一帶(主要為今日阿富汗北部、塔吉克南部和烏茲別克東南部所組成),打到了印度河流域,但最終應軍隊要求不得不撤軍返回馬其頓

獨立之後的犍陀羅收容了許多隨遠征軍而來的希臘工匠與其後裔。之後當孔雀王朝的第三位國王阿育王統治此地並皈依了佛教後,即命令此地希臘工匠後裔製作大型佛陀雕像,這樣的造型藝術就是前面所說的──「犍陀羅文化(Gandhara)」。其實整個「犍陀羅文化(Gandhara)」除了希臘文化外,還結合了──波斯、印度與阿富汗等文化之精華。

同樣的佛教能發揚光大則必須歸功於孔雀王朝的阿育王與貴霜王朝的伽膩色伽王。阿育王在西元前271年征服了羯餕伽國(今印度阿里沙省)後,有感於戰爭的殘忍,因此皈依了佛教,西元前249年他召集了僧侶千人.在首都華氏城(即今天印度巴特那)雞園寺(阿育王園寺)舉辦了大型的佛教會議,除了統一了佛教的教法與律例,也命人整理佛陀的語錄並彙整成經文,之後還以希臘化的「犍陀羅」藝術形式在境內大造佛像,並於會後派僧侶往外傳較,一支由中亞北印度往中國、朝鮮日本等地傳播,成為今日之大乘佛教。一支往南至緬甸、暹羅、錫蘭等地,則稱為小乘佛教。

到西元二世紀初屬大月氏的貴霜王朝興起之後,有第二阿育王之稱的伽膩色伽王建都於犍陀羅的布路沙布羅(即今巴基斯坦的白沙瓦)。伽膩色伽王在晚年接受佛教信仰,並將佛教尊為國教,他有感於佛教經典當中許多教義語意不清、有點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因此伽膩色伽王不但仿阿育王在喀什米爾據辦了大型的宗教會議,也命人重新整理與定義──佛教教義與經文,並廣造佛像,主張普渡眾生,不但使得沒落的「犍陀羅藝術」再度興盛,也讓佛教的影響更加深遠,直到笈多王朝復興印度教之後,「犍陀羅藝術」與佛教才逐漸在中、北印度消失。

月氏人本來居住於敦煌與祁連山之間,早期以遊牧為生,西漢時遭匈奴襲擊,之後分裂成大小月氏兩個部族,小月氏仍留在原地,大月氏則選擇西遷至伊犁,之後再遷往康居(今哈薩克斯坦東部及錫爾河中下游地區),逐漸在中亞復興成為大型的部落王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老賈/賈忠偉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